羊城晚报记者 何宁
“这块刻着‘百年省实’的纪念石,为什么会藏着韶关乐昌坪石镇的往事?”9月开学伊始,广东实验中学云城校区的小学思政课堂上,利斌老师指着大屏幕上的一块大石头,抛出的问题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这堂以“烽火传薪·少年承志”为主题的开学思政第一课,从一段与校史紧紧相连的抗战记忆出发,让“家国情怀”顺着故事的脉络,悄悄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更怕国家的未来没了知识的支撑”
课堂的序幕,以一段《坪石先生》的电影片段拉开。屏幕上,80多年前的画面徐徐展开:广州沦陷后,国立中山大学附中(广东实验中学前身)师生被迫迁移,最终在韶关乐昌坪石镇的朱家山落脚。没有像样的教室,他们就把祠堂打扫干净当课堂;炮火声此起彼伏,空袭一停,师生们就立刻跑回课桌前继续上课。
“老师,他们不怕吗?”一名男生攥着衣角小声问,眼里满是疑惑。
“他们怕,但更怕的是‘国家的未来没了知识的支撑’。”利斌老师笑着递过“线索”——一段关于邓植仪教授的故事:年过半百的土壤学家邓植仪,身患高血压病却坚持每周徒步30余里山路,往返于校本部和农学院授课。暴雨冲毁山路,他就拄着拐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鞋子磨破了,裹上布条继续赶路。听到这,教室里响起了孩子们的惊叹:“原来邓爷爷要走这么远!”
展开剩余66%更让孩子们红了眼眶的,是教师陆兴焰与学生褚兆北的故事。疏散途中遭遇日军,为了保护一箱子珍贵的教学资料,陆兴焰用身体挡住了子弹,褚兆北也紧紧抱着资料箱不肯松手。“老师为什么不先保护自己?”四年级学生小陈追问道。这时,教学一体机的投屏上弹出了老师提前准备的AI“学子智能体”——这个模拟抗战时期坪石学生的AI助手,用稚嫩的语气分享:“那些资料里有课本、有实验记录,是我们重建学校、报效国家的希望呀!”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在便签纸上认真写下:“我要守护教室的国旗,因为它是祖国的样子。”
守资料VS守生命,哪个更重要?
紧接着,一场“守资料VS守生命”的辩论热烈展开。“生命最重要,没了生命怎么保护资料?”“可资料是文明的火种,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孩子们各执一词,这时“辩论小助手”智能体适时弹出补充资料:侵华日军曾轰炸上海商务印书馆,无数珍贵典籍化为灰烬;抗战时期,多所大学西迁,正是为了守护知识与文化的根脉。“原来陆老师守护的不只是一箱资料,更是国家的未来!”辩论结束时,一名女生的发言让课堂瞬间安静,随后响起了掌声。
课堂最后,讲述的是12名附中学生加入东江纵队、在战场上保家卫国的故事,老师的提问让孩子们陷入思考:“今天没有炮火,我们怎么当‘爱国少年’?”孩子们在便签纸上写下了答案:“周一升旗仪式要站直敬礼,不说话”“发现有人拍军事基地,赶紧提醒他不能拍”……
讲好故事,更要引导学生把感悟转化为行动
“思政课的温度,在于让孩子听懂;思政课的力量,在于让精神入心。”广东实验中学云城校区副校长石晓芸看着课堂上的一幕幕,感慨地说。这堂课以省实校史为“根”,把宏大的抗战精神化作孩子们能触摸的故事;以AI技术为“翼”,让严肃的历史变得可互动、可感知;更以实践行动为“要”,让“家国情怀”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这堂从一块石头讲起的思政课,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真实的故事、最鲜活的互动,让“家国情怀”像一颗种子,悄悄在孩子们的心底扎了根、发了芽。“‘讲故事’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沟通和教育方式之一。对小学生而言,一个好故事远比一堆抽象的道理更有吸引力。”石晓芸指出,通过“讲好故事”,可以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在小学的不同阶段,“讲好故事”提升思政课实效性有不同的具体措施——
低年级(1-3年级):侧重于情感启蒙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多采用绘本、儿歌、卡通动画、简短的故事和游戏化的体验活动。
高年级(4-6年级):侧重于价值观引导和理性思辨能力的初步培养,可引入更复杂的历史事件、社会议题,并鼓励通过辩论、项目式学习(PBL)、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深入探讨。
石晓芸强调,讲好故事是开始,关键要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并转化为行动。“连接现实生活,引导行动体验,这样才能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入行。”
发布于:广东省融胜配资-配资公司网站-实盘配资查询-实盘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