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国演义》的流传,诸葛亮在民间的形象逐渐被神化,成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谋略被传为佳话,他的形象被塑造得高大神秘。
然而,对于诸葛亮的实际能力却存在许多争议。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他的形象被过分神化,而实际上,他的军事才能并不如传说中那样高超。
历史上,唐朝的李世民曾对诸葛亮做出了一番评价。李世民是一位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帝王,他在评价诸葛亮时说:“魏武之智,备三分天下;诸葛武侯之谋,举世无双。而魏武之勇,可以御四方之敌,诸葛武侯之勇,可以御其所属之士。”李世民在这段话中赞誉了诸葛亮的谋略才能,并认为他的勇猛可以御敌。但是,与魏武相比,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没有达到同等水平。
总的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诸葛亮的评价也在不断变化。他被神化的形象逐渐淡化,人们逐渐认识到他的局限性和缺点。然而,无论如何,诸葛亮都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谋略家之一,他的思想和理论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展开剩余96%运筹决胜:诸葛亮的战争理论
诸葛亮的战争理论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瑰宝之一,其思想和方法对后世的军事思想、战争策略和军事指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葛亮在战争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他提出了攻心为上的理论,这一理论体现了他对战争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攻心即以心理战为主,通过各种手段影响敌人的意志和士气,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在诸葛亮看来,战争是一场心理战,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士气和威信。因此,必须通过攻心来打击敌人的士气和信心,从而让其失去战斗的勇气和决心。诸葛亮提倡运用奇谋妙计来迷惑敌人,让其失去决策的能力,从而获得战争的胜利。
诸葛亮在实践中也提出了一些特殊的战术手段,以取得战争的胜利。他深知利用地形和局势的重要性,善于采取迂回战术,使敌人处于劣势。例如,在赤壁之战中,他在江面上放火烧了曹军的大量船只,使曹军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最终被孙刘联军击败。在祁山之战中,他采用以少胜多的战术,只带着数百名士兵,却成功地攻破了魏军的重兵防线,取得了重大胜利。
此外,诸葛亮也非常注重攻城战术,但他更强调攻城不如攻心。他认为,如果能够先攻破敌人的心理防线,使其士气低落,那么攻打城池就会更加容易。在定军山之战中,他采用假扮降军的计策,成功地攻破了魏军的心理防线,最终击败了曹军。
因此,诸葛亮的战争理论不仅是在纸上谈兵,而是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他的战术手段不仅善于利用地形和局势,也非常注重攻心战术,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出了“人和”的重要性,强调了团结和协作在战争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他认为,士兵不是冷酷的工具,而是有感情和思想的人,他们需要得到关心和尊重。只有建立起相互信任、支持和理解的士兵队伍,才能够战无不胜。
这种战争理论在历史上得到了广泛传颂和赞誉,成为了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借鉴了诸葛亮的思想,例如唐朝李靖、北宋岳飞等,都强调了团结和协作的重要性。此外,这种战争理论在现代军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许多国家的军事学院和指挥学院都将“人和”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以培养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和士兵。因此,诸葛亮的“人和”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躬行务实:诸葛亮的军事实践
诸葛亮作为一个战略家和理论家,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争理论,这一理论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其独特的优势。然而,他在实践中的战绩却并不尽如人意。
在对吴国的战争中,他遭遇了连续失败,几乎失去了全部领土,尽管他的计谋巧妙,但在对抗孙权的过程中被对手识破,这表明他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将领,而是更像一个战略家和理论家。在蜀汉的对外战争中,他也没有取得太多的胜利,无法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这种差距表明,诸葛亮的战争理论虽然在理论上很有道理,但在实践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实际上,战争并非只有理论和计谋的问题,还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领导才能扭转战局。
尽管诸葛亮的战争理论在理论上表现出色,但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他的作战能力上,也反映在他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上。例如,在他领导下的南中军和北伐军的远征中,他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使他无法全面掌控整个战局,最终导致他的失败。
此外,他还有一些战略决策上的失误,例如在赤壁之战中,他低估了孙权的实力,导致了一些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他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不佳。
尽管如此,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仍然被普遍认为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的战争理论和管理经验仍然被广泛传颂,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李世民曾对诸葛亮的实际能力提出质疑,但他的卓越才能和卓越思想已经在历史上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并对后来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战争理论的确是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的,它强调了在战争中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战略和战术。然而,在实践中,战争往往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和变数,很难像理论模型那样精准地进行控制和预测。因此,实践中的战争往往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此外,诸葛亮在实践中的表现也存在一些问题,尽管他在战略和战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但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也表明了,战争不仅是一种思想活动,更是一种实际行动,需要在具备理论和计谋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领导才能,才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因此,总结起来,诸葛亮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战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调整和完善。同时,也需要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和领导才能的重要性,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出战争理论的价值。
玉尺量才:李世民的评价
李世民是唐朝的杰出皇帝和军事家,他在历史上被誉为开创唐朝盛世的重要人物。作为一位优秀的领袖和战略家,李世民对历史上一些名人也有着自己的评价,其中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尤为引人注目。
那么,李世民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呢?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的李世民曾说:“魏武之智,备三分天下;诸葛武侯之谋,举世无双。而魏武之勇,可以御四方之敌,诸葛武侯之勇,可以御其所属之士。”
从李世民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他认为,首先,李世民赞赏诸葛亮在谋略上的才华。诸葛亮在三国时期以其深谋远虑、高超的谋略和智慧著称于世。
他提出了“攻心为上”的战争理论,指出军队的威信和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提倡用奇谋妙计来迷惑敌人,从而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他的谋略思想不仅在历史上有广泛的影响,而且至今仍然被许多人所推崇和研究。
其次,李世民认为诸葛亮的智慧可以与曹操相媲美。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是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曹操相媲美,表明诸葛亮在谋略方面的成就与曹操并驾齐驱,甚至还有超越之处。
最后,虽然诸葛亮在勇武方面不如曹操,但李世民认为他也足以御其所属之士。这表明诸葛亮虽然不是一位出色的将领,但他的领导能力、人格魅力和影响力可以赢得军队和民众的尊重和信任,使其在三国时期担任了重要的军事和政治职务。
然而,李世民同时也指出了诸葛亮的缺陷。他认为,诸葛亮虽然在战略谋略上有着卓越的才华,但在实际战争中表现欠佳,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勇武精神。
这样的评价也印证了诸葛亮在实际战争中失利的原因,虽然其战略理论卓越,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军事才能,往往难以在战争中扭转局面。
李世民对诸葛亮的评价一针见血,准确地指出了他的优点和缺陷。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战略家和政治家,其所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争理论至今仍有很高的价值。然而,他的失败也说明了,在实际战争中,除了战略谋略之外,还需要实际操作能力和勇武精神的支撑才能取得胜利。
因此,李世民的评价是很客观的,指出了诸葛亮的优点和缺陷。他的评价使我们看到了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了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
瑕不掩瑜:诸葛亮的缺陷
诸葛亮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战略上的缺陷和战术上的缺陷。
首先,诸葛亮在战略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尽管他提出了攻心为上的战争理论,但在实践中却未能很好地落实。在对吴国的战争中,他采取的是迂回战术,但孙权却看破了他的战略意图。
此外,诸葛亮缺乏整体性的思考,只顾着个人荣誉和形象,而忽略了团队的利益。这导致了他在一些战争中未能取得胜利,尤其是在对抗魏国时表现不够出色。
其次,诸葛亮在战术上也存在一些缺陷。他对敌人的估计不准确,导致军队的兵力分配出现问题,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此外,他的指挥能力也有所欠缺,在关键时刻未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也是他未能取得更多胜利的原因之一。
总体而言,尽管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之一,但他在实际战争中的表现并不总是出色。他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战略和战术方面,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分析,以避免类似的失误。
结语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其所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在政治方面,他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担任了丞相的职务,为蜀汉政权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文化方面,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诗人,其著作《诸葛亮集》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军事方面,诸葛亮的实际能力和战绩确实存在一些缺陷,这也是历史上对他评价不一的原因之一。他的攻心为上的战争理论虽然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和先进性,但在实践中未能很好地落实。他的战略和战术上也存在缺陷,导致了多次失败。
李世民对诸葛亮的评价,尽管批评了他的缺陷,但同时也肯定了他在谋略上的才华。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的视角去看待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神化他,也不能简单地否定他。
在历史评价中,我们需要以客观、全面的视角去看待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尽管他的军事成就存在缺陷,但他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经历和贡献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乾隆手里接过祈雨的祷文,纪晓岚悠然的展开一看,眼里顿时一阵眩晕,而后就觉到后背发凉,头皮发麻,手指发颤。
什么鬼?祷文的纸面上竟然空空如也!
圜丘坛两侧的乐师已将神乐奏响,仪仗队的旌幡已在飘扬,圜丘坛之下的文武官员已然下跪。万人瞩目之下,众人期盼之中,手中的祷文竟然是一片空白!这可是国家级的祭祀活动啊!
纪晓岚把目光偷偷瞄向了乾隆皇帝,看见他把祷文的作者太常寺卿胡牧亭递过来的东西推了回去。这犹如电光火石般的一幕,让纪晓岚猛然明白了其中的蹊跷。
不就是一篇祷文吗?堂堂的国家宣传部长兼文化、教育和外交部长,堂堂的《四库全书》总纂官,还能被这一小事难倒?
清嗓完毕,纪晓岚整了整官衣,随即绣口一吐,十八个庄重典雅、流水行云的汉字便冠绝了庙堂,响彻了天宇。乾隆皇帝也为此一振,龙颜大悦。
乾隆皇帝为何要在如此重要的场合捉弄纪晓岚?哪十八个汉字让乾隆皇帝如此愉悦?电视剧中的纪晓岚的真实吗?他与和珅、刘罗锅等人是什么关系?乾隆皇帝死后,嘉庆皇帝又是如何对待纪晓岚?他能得到善终吗?
乾隆皇帝亲自“整蛊”纪晓岚
历经六十年时间的乾隆一朝,励精图治的国家整体虽然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并处康乾盛世的顶峰。但这六十年,国家也经历着不断的自然灾害的连年侵袭。
据《清史稿》的记载,从乾隆登基的公元1735年到退位的1795年,全国几乎每年都有洪涝、旱灾、饥饿,地震、瘟疫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其中最严重和发生次数最多的是旱情和饥饿。
其实早在乾隆七年,即公元1742年5月,清政府就专门制定了雩(音yú)祭制度,也就是求雨的祭典制度,并且用一整套礼法固化,从而使其更加规范。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民众发展生产,并争取美好好生存条件。
乾隆五十二年,也即公元1787年,旱灾再次席卷了中国大地。于是,按照雩祭制度要求,清朝政府就开始了这场祈雨活动的准备工作。
既然是祭典,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惯和当朝政府制定的制度要求,得写一篇祷文来作为这项活动的开场白。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兼司仪——专门负责政府祭祀活动管理的太常寺卿胡牧亭身上。
能做到太常寺卿的这一级官员,胡牧亭的真才实学当然不会与纪晓岚差多少。一番酝酿之后,便洋洋洒洒地搁笔成文。但此时的胡牧亭来了心思。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宴请纪晓岚,并在府上大门口亲自恭迎他的时候,纪晓岚向他请教“阄”字一事。当时胡牧亭解释为“门内有一龟”,让纪晓岚戏弄了一把。这次他想扳回一城。
因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这些部门都归礼部综合管理,所以祈雨仪式上宣读祷文的人当然就是自己的顶头上司——礼部尚书纪晓岚,所以这次也是捉弄纪晓岚的一次机会:给他一卷空白的纸,自己把成文也带上,等纪晓岚下不来台的时候,再把成文给他。
让胡牧亭没有想到的是,在雩祭仪式开始之前,他将空白祷文一事告知了乾隆,乾隆皇帝不仅不反对,居然也起了与胡牧亭一样的玩性和兴头。
他不仅想看热闹,也想见识一下自己的礼部负责人——大清朝《四库全书》的总纂官该如何处理这样的“危机”。所以,到了宣读祈雨祷文的环节,乾隆皇帝还亲自把这卷空白纸交到了纪晓岚的手上。于是,本文的开头那一幕就出现了。
看着纪晓岚那悠然展开卷纸后的那一刻吃惊表现,看着纪晓岚在装模作样的咳嗽清嗓,看着纪晓岚表面镇定而心乱如麻的神态,大清国的乾隆皇帝内心十分的满足:你不是号称本朝第一才子吗?你不是样样都比我懂吗?你不是本朝《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吗?你不是总爱在我面前抽那老烟锅吗?这下还看怎么办?
于是,他将胡牧亭递过来的有字祷文推了回去。但纪晓岚瞄到了这一眼。心想到,这儿等着我呢!纪晓岚再次清了一下嗓后,便大声地念出了十八个汉字:“帝曰:咨尔龙,岁大旱,用汝行甘雨,汝其往,钦哉!”
听完此语,乾隆眉头一扬,抚掌一笑,继而龙颜大悦。多年的君来臣往,果然彼此都没有辜负这由时间形成的信任与默契。此事收录在李建良所著的《纪晓岚全传》第十六章《宦海沉浮》。
从电视剧的谬论误看真实纪晓岚
对于纪晓岚的熟悉,可能大多的国人都是从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开始。以至于那个艺术化了的形象,差点掩盖住了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
纪晓岚确实是乾隆一朝的人才。这个生于公元1742年雍正朝代的河北沧州人,历经了乾隆、嘉庆两个朝代,活了82岁。是乾隆一朝的功德之臣。
相较于同时期的中国读书人,出身于官宦之家的纪晓岚无疑算是幸运的。一路从童生到秀才,从秀才到举人,又从举人到进士,继而为翰林院庶吉士,他只用了23年的时间,便正式踏上了官司宦之旅。最后在嘉庆一朝成为管国子监事,赢得了一身的功德名就。
电视剧中的纪晓岚,第一个让人诟病的是他的官职问题。在乾隆一朝,纪晓岚的身份不是大学士。他最高的身份是协办大学士,该职位的获得,还是在嘉庆十年,也即公元1805年1月,是大学士的副职。
据《清史稿》记载,公元1754年,即乾隆十九年,30岁的纪晓岚参加科举会试,获得第22名。后参加殿试,终于获得乾隆皇帝的赏识,被乾隆钦点为二甲第四名,从此,纪晓岚也就成为了皇帝的御用文人,官从正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但这不是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大学士,毕竟,这个职位是正一品,相当于现在的总理。由此,也就引出了他与和珅的官职谬误。
电视剧中的纪晓岚与和珅的官职居然是平起平坐,这也是为人诟病的地方。历史上的和珅,出身于满洲贵族。虽经科举,但屡试不中,最后,才以文生员的身份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再以三等侍卫的身份,从而渐渐成为了乾隆的宠臣。
从其历任内阁首席大学士、户部尚书和翰林院掌院院士等职位就可以看出,这个正国级干部,不仅是总理,也是财政和公安部长,这样的地位是纪晓岚无法达到的高度。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人物,你敢怼他你敢作弄他敢臊他皮?他不扒了你的皮才怪。
不否认纪晓岚的诙谐幽默和出价才华,也不否定他机智多变,老谋深算。但电视剧中把他塑造成了坐怀不乱的柳下慧一般,就更显得荒唐与可笑了。
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其实是个风流好色之徒,也是出了名的喜烟爱肉的瘾君子。
采蘅之的《虫鸣漫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日御数女”。如一日不近女色,浑身便如干裂般难受。而且还有《啸亭杂录》、《清朝野史大观》记载,纪晓岚共有一妻六妾,最小的一位他年龄相差30岁。同时,他还是北京八大胡同中的常客,有后人甚至调侃他是VIP中P。
再来看纪晓岚的食肉怪癖。“平生饭时只猪肉十盘”,清朝的文献都记载了纪晓岚吃肉的重量标准,用今天的计量单位进行换算,纪晓岚一天竟要吃掉十斤猪肉,这习惯直到他死,都没有改变。
纪晓岚与和珅、刘罗锅等人的关系
历史上纪晓岚与和珅的关系是非常好的,可以说他们是忘年交。因为纪晓岚足足比和珅在了26岁,是叔爷辈的人了。但纪晓岚没有把和珅教好,甚至和珅的贪腐,与纪晓岚脱不了干系。
凭借自身出众的才华和过人的能力,纪晓岚在大学士刘统勋的推举下,于公元1743年出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早已看透仕途中诸多的身不由己,也觉悟到了自身的文人傲气被现实折磨得体无完肤,所以此时的纪晓岚已变得圆滑世故,再加上本身就豁达开朗,幽默滑稽。此时的他,已然成了官场上的“老混混”。
就在此时,他与和珅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他们碰了面并有了交集。
而彼时的和珅,则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愤青。因为是满洲贵族出身,刚踏入官场的和珅还是正直清廉,并敢于和官场上的贪腐行为作坚决的斗争,为此,得罪了不少的同僚。
纪晓岚看在眼里后,便开始主动予和珅以点拨,成了和珅初入职场、熟悉规则xv.h0ts.cn的引路人。即便和珅成为巨贪之后,纪晓岚依然还是与他保持了良好的交情往来,且在文学方面还有互相唱和。所幸的是,纪晓岚并没有依附和珅并随波逐流。
而对于和珅的政敌——宰相刘墉,也即我们熟悉的刘罗锅,还有太子太傅朱珪、军机大臣王杰等一众官场清流,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非功利性的往来,这种友谊一直延续到纪晓岚去逝。
这里顺带说一句,在乾隆一朝,敢与和珅正面张弓搭箭,且真刀真枪进行对垒的人物,历史上只有名将阿桂,重臣福康安,以及宰相刘罗锅。他们与和珅的斗争,《清史稿》中有明确记载。
修成《四库全书》功德圆满
从公元1773年算起,至1787年的十四年时间里,由纪晓岚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终于完成。这部倾尽了他14年心血的中华大百科全书,也是纪晓岚对乾隆皇帝的知遇之恩最好的报答。
可以这样说,《四库全书》的问世,是纪晓岚用了自己十四年的心血,带着一帮中国的文化人,终于创造出了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而且是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全面的总结了中国文化的得失与利弊,呈现出了中华文明广博完备的体系结构,是寻根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
尽管后人中的诸多名人对《四库全书》的评价不高,甚至认为那是在阉割中华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了这一创世纪的文化工程,纪晓岚确实厥功至伟。
因此,乾隆皇帝从整体上来讲,对纪晓岚还是赞赏与宽容的。并在成书的这一年,晋升纪晓岚为礼部尚书。
纪晓岚的一生,著书立说不多,学术方面的著作仅有《沈氏四声考》一书,其主要内容是探讨诗文音韵学的起源和应用的专业典籍。而他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一书,则与《沈氏四声考》不同,这本共38万余言的神怪故事,与蒲松龄之《聊斋志异》并列为古代志怪小说的“双璧”。
此书共二十四卷,主要记述了流传了民间的一些狐鬼神怪故事,其意也在劝诫世人惩恶扬善,虽是因果报应的传统说教,但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了末世封建社会的没落现实。
纪晓岚在嘉庆一朝得善终
嘉庆皇帝一当权,便首先惩办了乾隆的宠臣和珅。在查抄了和珅8亿白银后,嘉庆皇帝又罗列了二十多条罪状,随后让和珅自杀谢罪。
而与和珅命运结局不同的是,纪晓岚因为在“禅让大典”上为嘉庆yw.h0ts.cn皇帝力争到了玉玺,让嘉庆皇帝对他敬重有加。嘉庆元年。即公元1796年,纪晓岚又当上了兵部尚书,后又改任左都御史。
1797年,再任礼部尚书一职。直到嘉庆十年,即公元1805年,因纪晓岚实在是政治水平有限,所以,嘉庆皇帝册封他为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管国子监事等职位。
同年2月14日,病逝于北京本宅。嘉庆皇帝出于对纪晓岚的敬重,除了下拨了五百两白金作为治丧费用,还亲自撰写了祭文和 “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的碑文,并予谥纪晓岚为“文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仓颉造字以来,汉字成为中华文化继承和传播的载体,正是汉字的魅力让中华文化流传至今。汉字发展至今,虽然写法上千变万化,但每个字的含义都是不变的。它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是人们劳动成果的结晶。
就拿“东西”一词来说,首先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含义无非两种,一种是代表方位,即东西南北;另外一种则是各种生活用品,吃的用的玩的都可以统称为“东西”,代表的是某种物品。最后可能才会想起“东西”一词,也可用来评价某人“你真不是个东西”。
单单一个词就有好几种含义,若是在前面加个修饰的动词,意思也就不一样了。譬如:买东西和卖东西。这在我们今天看来,买某个物品就叫“买东西”,卖某个商品就叫“卖东西”。很浅显易懂的道理,可为什么古人要把买某个物品叫“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呢?
这个问题就好像有人问你“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时之间还真回答不上来也解释不清楚,让人抓耳挠腮。那古人又为何这样叫呢?关于“买东西”一词的由来,有不少种解析,每种说法各不相同却又十分有趣。首先从它的一个故事讲起。
这个故事,与朱熹有关。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众所周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后来几代王朝的官方哲学。身份多重,可以说是思想巨人,那问问题的角度也是十分清奇。有一次,朱熹在给学生授课,为了发散学生们的思维,就问底下的学生“为什么要叫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这下是把学生们都问懵了,众人你看我我看你,霎时间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上来。沉默了片刻,一个十岁的孩童回答了朱熹这个问题。孩童回答道,因为平时妈妈带他上街买东西,都是去东市和西市,所以才叫买东西而不叫买南北。
朱熹听完这个答案,满意的点了点头,可见朱熹是认同这种说法的。而这位孩童的说法则是源于当时宋朝时期商业繁华的东市和西市。
这关于“买东西”一词的由来,第一种解释便是与各朝代的经济有关
东市和西市最早从汉代说起,汉代在长安设有“东西九市”,除了东市和西市还有柳市、南市、北市、直市、交门市、孝里市、交道亭市等九个市。其中最为繁华著名的就是东市和西市。陈直的《三辅黄图校正》有提到:“长安有九市,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汉代设的“东西九市”有六个市场分布在西市,三个市场分布在东市。
班固的《西都赋》记载有:“九市开场,货别隧列,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阖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商品货物排满了整条街,人们甚至拥挤的不能回头看,车子也不能旋转回头,商品数量最多交易往来最密切的就是东市和西市,所以后来也笼统的称为东市和西市,比较少说东西九市。
汉代的市场发展对后世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后发展到了唐朝时期,不仅有夜市的出现,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更为繁荣,商贾云集,是当时唐朝的经济中心。唐朝的东市和西市位于长安皇城朱雀门外和朱雀大街,各个店铺沿街而立,商品琳琅满目。
东市主要售卖奢侈品,譬如:丝织品、瓷器、青铜制品、玉等。周围房屋都是达官贵人的府邸,所以东市的受众以上流人士为主;西市是当时最主要的市场,受众多是平民百姓,主要售卖一些日常用品。此外,西市市场对外开放,与外国人做生意。所以唐朝的西市较东市更为繁荣。
当商业发展到宋朝时期则是更上一层楼。市坊的界限被打破,也取消了唐朝时期的宵禁,东市和西市都是当时最为繁华的商业街。确切地说,随着宋朝经济的发展,市已经发展到了城。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为我们展示了北宋代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景象,街道上人山人海,满条街都是商铺,更有小商贩挑担卖东西。除了陆地上的店铺还有水路上的店铺,驾着船在做买卖。
古代商业经济的繁华多出现在东市和西市,东市和西市是古人上街买物品的代表,久而久之,“买东西”一词就流行起来。艺术和文化都来源于实践活动中,生活里看似平常的事物都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我们,也才有了那位十岁孩童的回答。这种与各朝代经济有关的说法也叫史遗说
朱熹除了问自己的学生这个问题,还问了一位友人同样的问题。朱熹看见友人拿着竹篮子准备上街买东西去,于是便问友人“为什么要叫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这位友人不紧不慢的解释道“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木和金可以用竹篮子装起来,而火和水是装不了的,所以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
这也是“买东西”的第二种说法,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西方属于金,东方属于木,北方属于水,南方属于火,中央属于土。东西在五行学说里属于木和金,木代表生长,一切生长在地上和树上的东西。金代表坚固,一些金银珠宝铁矿等。
而水代表流动,大海,河流,血液等一些流动的液体。火代表热能,光,热等。土代表地球本身。就如朱熹友人所说,木和金可以被装进竹篮子里面,水和火不能被装进去。这是五行学说第一种说法,另外还有一种与季节相关。
东属木,木属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花草树木盛开。人们会在土地里播种下种子,辛勤劳作等待秋天的收获;西属金,金属秋天,是一年中收获的季节人们靠着这些食物过冬;南属火,火属夏天,那些在春天种下发了芽的苗都在夏天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依靠阳光迅速生长;北属水,水属冬天,冬天是一年中休息的季节,万物休眠,没有食物来源。所以才会叫“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这是五行学说关于“买东西”的解释。
除此之外,还有节用说
这个说法是陈望道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物产四方而约举东西,正犹史记四时而约言春秋耳”,也就是说物品生产于东南西北各个地方,为了方便人们日常的说话,于是只取其中二字“东西”,舍弃掉“南北”。
以上就是对“买东西”一词由来的一些见解,从古时候到现在,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化财富数不胜数。而且,每个都具有探索的意义,从“买东西”一词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品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道家的五行学说等。
一个看似有些抬扛的问题背后却蕴含着不少的文化知识,每个事物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除了“为什么要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外,还有类似的问题。譬如:“为什么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而不是撞北墙西墙和东墙呢?”、“为什么是喝西北风而不是喝东南风,东北风或者西南风呢?”
不撞南墙不回头常用来评价一个人做事情很固执不听别人的劝告,和一条道走到黑是一样的。那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
它和中国古代的房屋建筑有关。古代房屋建筑坐北朝南,那些富商家里都有一座院子,院子里有一面南墙,可那并不是出门的地方。
要想出门就必须绕过南墙,如果不绕过去就会直接撞上。因此,也就有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说法,而不是西墙北墙或者东墙。
再者,“喝西北风”的说法则与地形气候有关,在我国北方,冬季多吹的是来自西伯利亚寒流的西北风,在外狩猎的人们要是一整天都没有收获,就只能干喝西北风了。
这就是“喝西北风”的由来,经常被用来告诫某人,要是日子过得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就只能喝西北风去了。与“买东西”一词一样,任何词语语句背后都有一段原由,并不是空穴来风,它蕴含着文化的传递。
从古至今,很多说法被沿用几千几百年都没有被断过,已经成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愿意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感慨古人的智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发布于:安徽省融胜配资-配资公司网站-实盘配资查询-实盘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